相关专题:驻华大使走进世界文化遗产
金黔在线讯(本网记者 张新雨 杨昌鼎)11月9日,驻华使节考察团从贵阳出发开启五天的黔东南之行。凯里是此行停留的第一站。本来以为会按照惯例带团队品尝当地引以为豪的苗家酸汤鱼,但组织方却出人意料地将午餐安排在一家五星级酒店。自助餐式的午餐,虽然没有吃酸汤鱼、听苗歌、喝米酒那种鲜明的“地域”感,但也恰好给了我和外国友人闲谈的机会。
我拿好了想吃的菜,找了靠窗的一个座位坐下。Irman先生和Nicola小姐走了过来。我们互相礼貌地打了一声招呼,尼古拉就穿了一条灰色的棉布连衣裙,黑皮鞋;尹赫满身着一件浅蓝色衬衣,灰色西裤,正是欧洲男人都无比崇尚的“高级定制”剪裁。
瑞士驻华使馆政治处随员Irman先生在黄平飞云崖签名留言
凭经验,我断定Irman这个名字并不是英语,于是就借着问名字的事情,开始和尹先生聊起来。原来,Irman来自西班牙语,但他并没有西班牙血统,仅仅是因为他的母亲经常去西班牙旅行并酷爱那里,于是给他取了这个名字。而尼古拉则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叫“白玉”。
Irman和Nicola来自瑞士同一座城市,Nicola是瑞士驻华使馆文化新闻处的随员,Irman是政治处随员。他俩都是今年六月才刚刚到中国开展工作的。作为驻华使馆文化新闻处的工作人员,尼古拉的工作就是在中国作瑞士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并且努力推动本国与驻地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交流。她说她经常要和中国的媒体打交道,目前并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困难。他俩都是第一次到中国西南考察,平时呆在办公室的时间更多,有很多杂务需要处理;“每天要打很多个电话,要看很多份文件”,这次从北京来到贵州,他们觉得是一种身心的解放。
Irman和Nicola在镇远考察途中休息闲聊
当我试图让他们说点关于贵州的印象、期待和想象的时候,我才发现,他们对贵州一无所知。我还是有些诧异。在我的意识里,以新媒体、社交媒体崛起为特征的大众传播时代,受众的可抵达之处几乎是无死角的,尤其是他们这类需要具备充分信息量的人群来说,更是如此。尹赫满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他说,“我来之前本来想上网查阅关于贵州的资料,但最终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希望自己不要带着既定的刻板印象来到这个新鲜的地方,我希望我是空的,到了这里才能装得下东西。”
探索贵州,从空白开始。尹赫满的话有些打动我。
尼古拉对我们接下去要去的西江千户苗寨充满期待。她好奇那里的人们是不是还保留着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有没有因为现代的“入侵”而消失?传统手工技艺是否会因为旅游市场的开发,而变成只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文化持有者是否因为外来者的“观看”而变成某种文化生态“表演者”?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所生长的文化空间是否被同时保护...
事实上,尼古拉所提出的问题便是她对贵州的想象。我告诉她,“也许你需要长久地呆在这里,做详尽的田野调查,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听他们说故事,你才会了解这个地方的变迁。”
尼古拉陷入思索之中,她好像在猜想明天她究竟能看到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