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园旧事》
刘学洙 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近日,贵州著名文化学者、资深媒体老前辈刘学洙新作《惜园旧事》出版。该书取名于作者先祖旧居花园——福州惜园而得。该书通过收录作者笔下的家族史事,折射出远去的旧时社会文化。
作者简介:
刘学洙,1929年出生于福州市,十七岁起定居贵阳。从事新闻工作四十余年。历任记者、编辑、贵州日报总编辑、社长。高级编辑职称。退休后涉足文史界。受贵州省政府聘为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有《大营巷旧事》、《凝望山之脊》、《彼岸此岸》、《旧月清辉》等十余种著作。
作者自述:
我十七岁离开故乡福州,随父母定居贵阳,一住将近七十年,早把他乡做故乡了。我常说,我爱福州,也爱贵州,两个“州”我都爱。然而,毕竟故土难忘,愈近耄耋之年,对故乡、老家和亲友的思会,不觉却浓烈起来。于是随兴写下一些回忆童年生活的文字。十多年前,结集为《大营巷旧事》,承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当年私衷很简单,不过寄托一点怀旧与乡愁,暮年自娱而已。不料这本薄薄的前尘残梦录,却引起家乡民间一点点小的回应。除了亲友的来信和电话,更因此与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学人连天雄结缘。他先是著文于报端,对有关内容加以增补,继而耗费许多精力,搜录我家三代祖先轶诗轶文轶事,旁及种种闽中文化故实资料,殷殷惠寄于我,其内容很多为我所初见。吉光片羽,甚觉珍贵。多谢连君之指引,十年间,我又先后写出十多篇同类的忆旧文字。去夏闲居消暑,花了一些功夫,摭拾这些零散篇章,增补编入旧著,同时揷补连君新觅多幅先祖及闽海先贤墨迹图片,并对原书文字从新作了若干补充修订。这样就弄成这本新集了。
书名《惜园旧事》,盖因先祖旧居花园取名惜园,他亦自称惜园老人,故以惜园冠名本集,拟比宽泛的大营巷旧事更贴切些。天雄序言云,旧时愔臂门巷,逐渐消失,徒令人怀而慕思。因此,这次重辑此书,用意与十多年前出版《旧事》时,有了一些变化。
其一,我不在认为它是“暮年自娱”,倒想多少留下一点旧时社会文化的小小遗痕。本人青少年时期曾是一个“民国子民”,生活在清末余荫、民初社会环境之中。如今许多人有着抢救民间第一手历史资料之兴趣。盖因官吏“涂饰太厚,废话太多,往往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鲁迅)我以为这方面资格也许有点资格。因为比我年长者多已作古,生前谁敢写这些老古董。比我年少者,大手笔多多,但毕竟缺乏亲身经历,何况我家这些旧事很难纳入他们的选题视线。因此,恰如陈竹所云,这些东西刘学洙如不写,就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埋没了。这样一来,这些小书便成为我串联逝去日子的一种尝试,希望在历史记忆中观照一点儿现实,略略提供那个远去年代某一阶层生活的缩影。中国众多古老城市不乏类似个案。敝帚自珍,我也不妨写写。
其二,文化有地域差异性,但文化的共享、传承和交流却没有地域分界线,甚至没有国界。这小书算是一个毕生五分之四的生活在贵州老人的童年自述,将的是一个贵州人的福州故事。散记碎片,当然不可能有什么微言大义,但它真实,长期埋藏在社会深层和个人心灵深处。重新抖露出来一看,也许使自己发现虽曾亲历却久久未曾意识到的一些东西。如是,便不嫌浅露把它献给读者。至于书中人士仓否,文字工拙,那只能恭候读者裁判了。
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自作多情,或老不收心呢?一笑!
2014年新春于贵阳狮子山麓对山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