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综合整理)1月6日,“苗疆走廊文化旅游规划研讨会”在贵州玉屏县举行。40余名专家学者以“国际视野下探索苗疆走廊文化密码”为主题,深入探讨“苗疆走廊”文化旅游。那么,“苗疆走廊”是指?它对贵州境内旅游文化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今天,就跟着多彩贵州网的小编一起去探索探索。
“苗疆走廊”是指?
“苗疆走廊”这一学术概念是2012年初,被贵州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
所谓的“苗疆走廊”,在明代的文献中称为入滇“东路”或“一线路”,指元明时期以后开辟连接湖广与西南边陲云南省的一条重要交通驿道。它起始地为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溯沅江水陆两路而上至贵州省镇远县,然后改行陆路,西横跨贵州省中部的玉屏、施秉、黄平、凯里、麻江、福泉、龙里、贵阳、清镇、平坝、安顺、关岭、晴隆、盘县等县市后进入云南省,经过富源、沾益、马龙等地后至昆明。驿道沿线经过湘、黔、滇三省的30余县市,全长1400多公里、覆盖面积约8万余平方公里、拥有2400余万人口。
“苗疆走廊”的形成
当时国家要对西南地区进行“国家化”,急需开辟一条通往西南的捷径。贵州是这条通往西南地区要道的必经之地,最初贵州设省就是为保护这条通往云南的“走廊”通畅和安全,所以“无滇,便无黔”。为保证这条通道的畅通,朝廷采取了“以夷制夷”的办法。
“苗疆走廊”的特点
在地理学意义上连接两个区域中间的狭长地带就叫“走廊”,尽管地域概念下的“藏彝走廊”“河西走廊”“武陵走廊”等对“走廊”文化所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一致认为诸如山川河流地理特征下的“走廊”式分布对族群迁徙和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地域下的族群关系构建和文化塑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此,“古苗疆走廊”并非自然形成的地理走廊。它是在国家政治、军事的强力干预下,形成的重要西南交通要道。这条要道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不同地貌连接于一体,形成了走廊上的地域文化多样性。走廊上苗、侗、布依、水族等少数民族众多,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苗疆走廊”上地域族群文化的和谐共生和美美与共的显著特征。
“苗疆走廊”的文化特色
古苗疆走廊是一个囊括多民族的民族走廊,许多民族在融入该走廊的同时也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融进该走廊的文化圈中。古苗疆走廊民族文化互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这一地域文化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错、碰撞,多种文化圈结构不断重新分化和重组的过程。如今的古苗疆走廊像一根红线,把点状散列的“屯堡文化”、“傩文化”、“安顺地戏”等“移民文化”一线串起,更体现了它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特色。
(多彩贵州网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