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自传体小说 :《呼吸的大地》
谨以此书献给
为贵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作出伟大贡献的人
并纪念贵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
年少时我走进你
对你就一见倾心
你无声的注视
是母亲的怜爱
峥嵘岁月
你给我无边的慰藉
忘不了啊我亲爱的大地
我的青春年华
在粗糙的生活中磨砺
休戚与共的战友
与我一同点亮光明
埋下奋斗的种子
长出灿烂的歌
忘不了啊我希望的大地
五十年春秋弹指间
我的生命已融入你
你绿色的胸膛
是我人生的坐标
你的伤痛让我泪滴
我用热血呵护着你
忘不了啊我呼吸的大地
——《呼吸的大地》主题歌词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一部优秀的自传体小说《呼吸的大地》。

图书信息
呼吸的大地
作者:傅玉良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定价:47.00元
本书为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常星玉的原型就是作者傅玉良先生。他在荔波当知青时与当地的青山绿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住建厅后又为贵州“申遗”四处奔走,本书记载了他难忘的往事,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目录




精彩试读
第一章
序曲
第一次下地
生产队第一次安排知青的劳动,是进山种地。
常星玉找了把柴刀捆在自己身上,说:“王槐英在家煮饭,其余的都进山干活。”
“不,我要和大家一起上山!”王槐英一副女汉子模样,手叉在腰上说。
常星玉看向刘桂花:“那,你在家煮饭。”
“不不不,我一个人在这禾仓里有点怕!”
尖鼻儿说:“那我留下来煮饭。”
于是,三个女孩就和常星玉一起进山。
他们跟着林队长和老乡,从塘上生产队所在的这个寨子出发,沿着一条土路往山上走去。这条小路牛也走,人也走,路上有一堆堆牛粪。小路一边靠着长满灌木的山坡,一边是一条小溪,溪水潺潺,山色清秀。刘桂英停下脚步,说:“这里的风景好好啊。”黄巧妹和王槐英也停下脚步,欣赏着。林宣亮队长说:“塘上到处都是这样的风景,不劳动的时候你们可以到处看看。”常星玉走在前面,转身提醒说:“快走快走,不要看了! ”于是,三个女孩又往前走。一路上,知青们哼着小曲,老乡们唱着山歌,不知不觉就来到干活的地方。
这是山林中的一个空旷地带,干的活也不难。男人开荒,把草割了,做好防火线,然后把草烧掉,等到来年开春再翻土,种上包谷、棉花等农作物。老乡们把这个劳动叫做“烧火土”,他们认为,火不烧山地不肥。多年后,常星玉组织贵州的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才知道这样做严重地威胁了生物多样性,造成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山上已经有了许多块包谷和棉花套种的旱地,包谷早就收了,棉花还没有收完,进山来的妇女们就收棉花。塘上生产队在坡土上种地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痕迹,翻好的地撒上包谷种就不再管它了,任它在山里自由生长,到了成熟的季节再到山里来收获。
知青们看见,林队长和老乡们都拿出一个荷叶包着的东西,放在地头上。他们好奇,却不好问。
常星玉挥动着镰刀割草烧地,干得很起劲,没干多久就满身大汗。他心里想:我虽然出身不好,但我一定要好好改造世界观,要让贫下中农看到我的这个决心。
好像才过了一会儿,林队长就大声吆喝:“休息了,吃‘晌午’了!”
王槐英、刘桂花、黄巧妹三个女生见常星玉满脸是汗,同时拿出毛巾递给常星玉。常星玉伸出手去,却不知接谁的好,就又把手缩了回来。女同学们都笑了,常星玉脸也热了。林队长一把抓住女生们的毛巾,笑着说:“小常不要我要!哇,女生的毛巾好香哦!”
在场的老乡们听了,都狂笑起来,那带着点原始本能的笑声震动山谷,荒凉的大山顿时浮动起野性的欢乐。常星玉的脸更热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话和狂放的笑声。他无奈又羞赧地低下了头,而老乡们的笑声闹声在他的身边仍不停地环绕着。
可能是想打破常星玉的僵局,刘桂英走到地头,打开一个老乡的荷叶包,夸张地叫起来:“哟!彩色的糯米饭!”同学们一听,都围了上去。真是彩色的糯米饭,黄、紫、白、红还有黑混在一起,不仅好看,还散发着阵阵香味。几个知青可是什么吃食都没有带。刘桂英想要走开,妇女主任莫红一把拉住她,并招呼着知青们:“来来来,‘晌午’就是吃着玩的,不客气,大家都一起来吃!”
常星玉立即接过妇女主任的话,装着笑脸说:“好好好,大家都一起来吃。”
同学们蹲下,和老乡们围在一起,用手抓着那彩色的糯米饭,大口大口吃起来。
“晌午”饭终于把常星玉从那极度的尴尬中解脱出来。
别说,在野外吃着这别致的“晌午”,虽不是山珍海味,却好像比山珍海味更可口。后来知青们才知道,这是荔波布依人家著名的五色糯米饭,用紫珠、枫香、黄饭花等植物颜色浸染而成,还放了花椒、木姜子、野葱、桂皮等香料。
吃过“晌午”,又烧了一片荒地,林队长叫常星玉跟着他到山里去砍柴。常星玉跟在林队长的身后,林队长转过头来,说:“小常,我只是开个玩笑,你不会在意吧。” “不在意,不在意。” “不在意就好。来,我教你砍柴。”
林队长教常星玉怎么选树枝和怎么砍树枝。塘上的村民已经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粗大成材的树木是不能砍的,当柴禾用的都是长不大的树枝和枯枝。林队长又吩咐常星玉安排同学们过来,把这些柴禾装进高挑,抬回去做饭用。高挑是当地特有的农具,一支两头尖尖的扁担,穿过两只方形的浅而扁的竹编筐子形成。常星玉选了两根最大的柴禾放进高挑里,试了一下,不重,大约有三十多斤,一用力,从山里回寨子虽说只有几里路,但第一次抬东西走山路,知青们都不习惯。而林队长和老乡们肩担着高挑,走路像跟着一支听不见的曲子,担子在肩上不停地有节奏地上下抖动。常星玉看老乡们行走如飞,轻松愉快又潇洒自如,再看看几个女同学,都在不停地喊:“抬不动啦!抬不动啦!”这时,常星玉才真切地感受到知青和贫下中农的差距,认识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重要性。
一路休息一路走,几个人慢吞吞地磨蹭到知青房里,天已经黑下来了。大家放下担子发现,肩上起泡了,脚底也起泡了。
尖鼻儿把饭菜端上来,大家盛起饭就大口吃起来。
“呀!夹生饭,夹生饭!”王槐英一边叫一边吐。
“真的,完全是生的大米。来来来,架火重新再煮煮。”黄巧妹边说就边动起手来。常星玉和刘桂花实在太累了,倒在禾仓里的柱头边就不动了。王槐英和黄巧妹,烧火的烧火,看锅的看锅,又折腾了好一会儿,大家才又开始吃饭。
刚端起碗,大家互相看看,突然又都放声大笑,你看着我笑,我看着你笑,笑成一团。原来,大家被柴火烟弄成大花脸了。
吃了饭,同学们各自回房里休息了。常星玉拿着笛子,想去外面吹几曲,可又感觉小腿发软,就靠在柱头上闭上眼睛。常星玉在九哥的督促下已经养成了早晚吹笛子的习惯,下乡当知青也带了一支竹笛来。九哥在家族大排行中是第九,所以常星玉叫他九哥。九哥也很喜欢音乐,还有一部很旧的手风琴,音色却不错。肖浩然和九哥也很熟,还跟九哥学过拉手风琴。九哥喜欢听常星玉吹笛子,只要常星玉在家,每天早晚他都要叫常星玉吹奏,自己却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站着听,他说这样听起来才好听,远听笛子近听箫嘛。下乡后,每天一早起来,常星玉就跑步来到河街榕树下,活动一下身体后就对着樟江吹上几曲,傍晚也到这里来吹。住在附近的老乡早晚都能听到笛声,会站下来向他张望,小孩们干脆就跑到他的身边听。下到八烂大队的洪英也常常会走到附近,边给老乡割猪草边静静地听。洪英全名叫马洪英,同学们嘴懒,都叫她洪英。洪英个头不高,五官却俊秀,红润的面色衬着一双黑亮的眼睛。
这时,就听见黄巧妹说:“那个林队长,有点‘复杂’嘞。”王槐英和刘桂花说了什么,听不清。“复杂”这个词在学生中是贬义词,意思是思想不单纯。常星玉心想:是嘞,是有点“复杂”。可能老乡们都这样。
作者介绍
傅玉良先生曾任贵州省“申遗办”主任,在任期间连续申报成功了荔波茂兰和漳江、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三处世界自然遗产,先后两次荣立省人民政府一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