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区委改革办
——碧江区“三理念三体系”助推绿色发展先行先试
近年来,碧江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托良好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积极探索生态损害预防、生态保护治理和生态红利开发三大体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路。
一、树立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损害预防体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领导,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确保“防”于未然。一是严格责任清单制度。出台《碧江区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考核办法》《碧江区加强环保督察机制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党政“一把手”负首责;发改、国土、住建等部门按照分工密切配合环保主管部门;相关企业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开展自查自纠,各自担负起环境保护及整改责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纪检监督、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环境保护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各乡镇和区直相关部门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纳入绩效目标管理。今年以来,3个单位主要负责人因环保工作不力被约谈。二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碧江为重点开发区。该区细分以乡镇为单位的主体功能,将中心城区及拓展区划为重点开发区域;将坝黄镇、和平乡、桐木坪乡等划为农产品主产区;将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水源地等划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立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开发用途管制制度和配套政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三是实行投资准入制度。科学引导项目投资,把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目录范围内的项目,国家过剩产能行业中的简单搬迁和新增产能项目,不符合全区城乡发展规划相应功能区产业发展定位、影响碧江长远发展、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列入负面清单范围,在碧江辖区内一律不得投资建设。截至目前,碧江区引进、投资建设的项目中没有一例在负面清单之列。
二、树立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确保“治”在当下。一是健全山林和土壤保护机制。实施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建成生态防护林和产业林50万亩。实施城乡绿化3.9万亩、通道绿化15万亩,建成沿江绿化步道20公里、湿地公园416.8公顷。实施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程,推行“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和轻基质育苗技术。二是创新污染治理机制。建立河道整治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河长”“段长”管理制,制定了河道保洁员制度和巡查制度,河道保洁工作形成常态化。累计投入20余亿元,建设管网239公里,落实河道保洁员163名、河面漂浮物打捞船20艘,两岸79个村寨修建设置垃圾收集箱176个,沿岸4个乡镇建成日处理5吨白色垃圾焚烧炉4座,锦江河水质达标率100%。建设库容达260万m3的工业公共渣库,引进百年不风化不腐烂的防渗膜材料,最大限度减少了水土污染。积极推行环境监测三级站达标建设和环境监察三级标准化建设,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8%以上。三是严格环保执法机制。建立环保、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联合执法协作、重大案件会商查办、紧急案件联合调查等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监督等方式,充分调动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积极性,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大力实施“净气”“治渣”工程,深入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和技改升级工作,依法取缔违法排污企业7家,淘汰企业落后产能56万吨。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联单转移”制度,对辖区内危险废物依法实施无害化处置,工业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垃圾处置率均为100%。今年以来,该区办结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件41件、市委环保督察专项组要求整改问题11件,办结率均为100%。
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红利开发体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绿色发展,确保“利”在千秋。一是发展绿色农业。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区重点项目工程来抓,相继出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高位推进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打造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4个,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485个,家庭农场209家,专业大户3500户,发展油茶、中药材、果蔬等特色产业43万亩。创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了坝黄红懂、灯塔百花渡等小康田园综合体。二是发展绿色工业。以“低碳、集聚、循环”为抓手,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从招商源头严格把关,从生产环节加强监管,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施了污水处理厂、锰行业公共渣库等环保项目。突出产业招商的选择性,农夫山泉、天翔棉纺、好彩头等128家绿色企业投产见效。创新管理服务,对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开展摸排,引导鼓励企业从源头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绿色发展。三是发展绿色旅游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做足“水”文章,以建设“梦幻锦江”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打造集防洪、绿化、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锦江河岸线和休闲带;完成15座桥及沿江灯光工程,建成沿江栈道25公里,建成天生桥等3个城市湿地公园。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大明边城5A级景区建设,着力打造文化集聚、旅游商品集散、特色美食集中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今年5月连续十年举办中国传统龙舟大赛,20余万群众积极参与,活动效果反响热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重点打造九龙村、和平生态庄园、路腊古寨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出一批微生活精品旅游线。今年1-9月,碧江区实现旅游收入79亿元,共接待游客82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9.6%和46.43%。
本文来源于:《贵州改革情况交流》2017年第170期(总第447期)
|